特色品牌

【喜迎党代会·基层风采】突出优势促转型 立足特色谋发展----美术学院转型发展工作简介

发布者:张燕发布时间:2018-12-19浏览次数:171

    近10年来,美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一直努力探索多专业协调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单一教师教育专业向教师教育专业为主体,多专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单一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培养转变。学校确立转型发展工作目标以后,特别是2015年正式成立美术学院之后,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更加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院立足地方,依托豫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办学资源,坚持地方性,突出应用型,以“突出特色”和“服务地方”为宗旨,逐渐探索出了一套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美术学院基本情况

    学校于1975年设立艺术教研组,1982年学校改制后更名为艺术科,1989年艺术科改名为艺术系,1993年艺术系拆分为美术系与音乐系,2013年1月美术系更名为美术学院,2013年8月美术学院更名为美术与设计学院,2015年8月正式命名为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2018年本专科在校生1172人,现有美术学、绘画、动画3个本科专业和美术教育1个专科专业,包括油画、中国画、书法、综合绘画、雕塑与实验艺术、美术文化传播、动画、装饰艺术等8个专业方向;有油画教研室、中国画教研室、综合绘画教研室、动画教研室、美术教育教研室、摄影与影像教研室、雕塑与实验艺术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1个造型艺术研究所。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32人、助教10 人。

  二、2015年之前工作回顾

    美术学院前期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美术创作,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基本素养、艺术实践与创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学院开始探讨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在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把专业研究课题和研发项目引入课堂,把专业竞赛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产、学、研”实训教学过程中快速成长,实现培养人才和社会无缝对接。2011年,美术系与扶沟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学实训基地”,开创了我省美术类专业“高校服务地方、地方反哺高校”的新局面。

    学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为地方而设计”等项目化教学模式,把为地方设计的城市规划项目、景观设计项目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真题真做,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地合作与交流,对项目化教学主题性设计进行探索和实践,促使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校地合作、产学共赢”,推动了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一系列项目落地实施,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于2012年,开始实施“教授工作室制”,成立了中国画材料、油画语言研究和中国画意笔等3个教授工作室。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参与教师创作,全方位了解教师创作的思路及过程,以教师科研成果为依托,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拓展了学生艺术思维能力,提高了艺术创作能力;带动学生参与相关展览,取得专业机构的认可,扩大知名度;积极与地方政府、机关和社会收藏机构联系,为机关和个人创作绘画作品,让作品带着荣誉进入社会百姓之家;利用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特有的文化人文风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艺术考察和专业写生,使作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色,符合时代对作品的审美需求。

三、转型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美术学院在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使学院转型工作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内涵建设

    美术学院从2015年下半年,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以“大美术观”与“大教育观”为人才培养立足点,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强调传统与当代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相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开阔视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精湛技能、较强创造性与创新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从而实现学院转型与提高育人质量的良性发展。美术学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艺术发展规律,在夯实专业理论与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培养机制,实现创新教育与服务社会和谐统一。

    美术学院根据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西方艺术融合教育”深化内涵建设的新思路,以实现高校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弘扬和创新优秀文化的职能与责任。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引入教学实际,增加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广泛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共鸣,与当代共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艺术涵养和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教育教学中,融入西方艺术审美观念,引导学生从中西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上,更深层次的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在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审美内涵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升。

  (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美术学院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转型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从 “大美术观”的视角,按照“大美术学科”的建设思路,加强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相结合,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相结合,适当调整了专业结构布局与专业方向设置,改变以前专业分类的传统格局,按美术类别与应用特征来规划专业方向,突出优势学科的专业课程群特色,以适应社会新需要与艺术发展规律。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增设了大量人文素养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上的交叉性与融通性,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对专业培养规格的有效支撑。

    美术学院利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立专业课程群,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主动探索互动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新形式,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进行转变,实现由技术型、专业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变。

(三)转变教师观念,推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美术学院通过加强对教师的转型发展教育,让教师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观念。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使优秀科研成果集中涌现,实现了教师从教学向教育转变,从单一教学型向教育科研型转变的自然转型。

    教师的转型,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身边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产生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形式与内涵,教师科研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紧密融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参与到老师的创作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名师在身边”讲座、讲课等活动,让在科研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绩的教师讲科研、谈创作,将自己的科研历程与经验推介给广大师生,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常态;指导和组织学生广泛的参与各级各类专业展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学生增强了学术自信。逐渐形成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近五年来,美术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较好成绩:获批立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纵向项目32项,与无锡弘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淮阳县、西华县等省内外政府企业合作横向项目5项,共获得资助经费150余万元。在国家级重要专业展览赛事中入选或获奖70余项(如:中国国际海报设计双年展,国际APEC红亭画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十三届全军美展,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大赛,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第5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第五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方案展, 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展,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等等),省市级专业展览近400项,获奖200余项,出版《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槐店文狮子”艺术人类学研究》等学术专著7部,先后在《美术》、《装饰》等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品200余篇(幅)。此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展览获奖260余项,2018年11月,美院学生在“中国无锡首届全国大学生旅游写生节”上荣获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共获得奖金一万两千元。

(四)丰富学术活动形式,提高教师团队学术水平

    美术学院围绕专业实际, 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面向兄弟院校、面向社会,扩大学术交流与专业合作范围, 拓展对外科研合作深度,注重常规性学术交流与高层次专题学术交流相结合,学术研究和学术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学术交流形式与活动方式,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院整体学术水平提高。

    学院在以前专家讲座的基础上设立美术学院“海纳百川雨润万物”学术文化大讲堂,并将其逐步打造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学术品牌,开展多样性的学术文化讲座,增强学院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拓展教学内涵。大讲堂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和业内人士来校讲学、访谈,从传统文化、专业技能、就业创业等方面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不断促进学生的个人品格、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特别是传统文化讲座的开展,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德,使学生的学术素养、道德品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近三年,美术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各专业教师开展了巩义青龙山考察写生、山西右玉考察写生、大同云冈考察写生、偃师来定考察写生、无锡阳山考察写生等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展览、比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6年,美术学院与周口市美术家协会、周口市收藏家协会、周口阳光花墅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阳光周口”油画作品展;2017年,学院策划了“河南省油画名家写生大美阳山”活动,全省共有30余名油画家参与,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团队10名教师参加。

  2018年,学院教师团队实践作品展在阳山美术馆举办并与省内外艺术高校开展专业研讨会。此外,学院每学期定期举办教师作品展、教师纸本作品展、课堂教学成果汇报展、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等一系列专业性展览,向师生集中展示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艺术视野和综合素养,有效的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向社会展示了美术学院的学术精神与影响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提高了美术学院在省内外美术界的学术地位。

(五)凝练“六艺”工作法,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美术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院努力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真诚朴素的艺术品格和人格,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与尊严,力求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修身与学业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求学时间里,最大化提升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达到 “以德修身、以德促学、以德润艺,德艺双馨”的培养目的。

  学院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立足学科专业实际,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按照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涵养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顺势利导,搭建“六艺”平台,探索“六艺”工作模式,凝练“六艺”工作法,即:艺术讲座造氛围、艺术展览现成果、艺术竞赛提信心、艺术创业强素质、艺术精英树榜样、艺术团队广辐射。   



    “六艺”工作法采取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辅导员全程介入,学生全员参与的方式,从六个方面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将教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将教学成果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教育新模式,强化德育教育、学风建设和专业技能提升,让学生在走入社会时,有更深厚的积淀去滋养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心灵,最终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情、于人于己有爱的人,为学校美术人才培养提供强大动力。


供图/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