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园竞晒

校史图片——背后的故事④

发布者:张燕发布时间:2021-01-06浏览次数:1004

一封跨越48年的来信

  编者按:校史图片背后故事在学校网站播发后,引起校友热烈的反响。下面这段文字是我校首届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赵世贵回忆母校的一封信。 



首届艺术毕业生合照(后排左五为本文作者赵世贵)

  回忆起我上周口师范学院(当时叫周口师范学校)学习已经40多年过去了,40多年前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那是1975年,这一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由于这一年有洪水,所以对学校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当时学校招的第一届学员叫工农兵大学生。按照当时的招生政策,上大学必须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报上级高招部门择优录用,毕业后还回原单位工作。是工人还回去当工人,是农民还回去当农民,是什么还回去干什么。我就是1975年被录用到学校艺术班的首届工农兵大学生。 

  因为这一年遭遇了758(1975年8月)大洪水,因忙于防汛,所以开学时间一直推迟到10月下旬。10月末开学的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骑着自行车兴高采烈地去学校报到了。踏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东西长100多米,红砖砌墙,中间四层,两边三层的崭新教学楼。我们的寝室就分配在教学楼中间西侧一楼,教室在寝室上边三楼。宽敞的教室,明亮的灯光使我们农村来的学生为之一振,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学生,新的气象,新的开始,一切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

  特别是我从农村户口一下转为商品粮户口,并按体育专业的学员一样每月供应商品粮36斤(其他专业的学员都是供应29斤),伙食费12元。每每想到这些优厚的待遇,时时充满着对党的无限感激!

  上课第一天,同学们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全神贯注的聆听着负责人邵淑丽老师的有序安排。

  邵老师说:“我们艺术班有四位老师,梁传理,我,赵云海,王海莲,梁传理老师教实用美术,花边设计和美术字。赵云海老师教绘画,素描写生及色彩。我教声乐、视唱和脚踏风琴。王海莲老师教乐理、视唱和脚踏风琴。”邵老师安排完毕就按照所排课程按部就班的上课了。1976年7月许东方、葛剑涉、李广贞三位老师,1976年9月,杨素云老师等诸位老师先后到校任教。

艺术科老师大庆路桥头合影

(图中人物为当时艺术科老师:陈家海、李晓华、许东方、邵淑丽、王海莲、葛剑涉、耿玉琴、赵云海)

  我们班共有26位学员,第一年全体学员音美兼学,第二年按照个人志愿,本人特长,把音美两个专业分开了。学音乐的不再学习美术,学美术的不再学习音乐。

  当时的教学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除本校教师授课外还请外地高层次老师给我们授课,邵老师就专门去开封师院请了张书绅教授给我们亲自上音乐专业课。再一个就是请农民伯伯来学校给我们当模特,让同学们绘画写生。走出去就是美术专业的学生除在班内学习外,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工厂、农村、河边作画写生。音乐专业的学生除完成课堂任务外,还经常到基层,农村、学校组织宣传演出。实践证明请进来,走出去效果良好。

  因为周口师范学校建校快,招生急,所以教材教具一切都是空白,老师经常加班加点,白天上课,晚上自编教材,有些教具随教随添,有时老师顾不过来,学生也参与其中,1975年冬天我就受赵云海老师指派去漯河采购过石膏像供学生写生。

  那时的老师年富力强,热情高,干劲大,治学严谨,使我记忆犹新的是邵淑丽老师要求同学们所学的歌曲必须一首一首的过,弹会了再布置新的,弹不会还继续弹,直到弹会为止,才能过关。由于老师高标准,严要求,不到一年的时间,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独立弹奏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歌曲。在绘画方面从石膏像写生到人物写生再到色彩的运用,我们从无到有,从基础到熟练,从静物到人物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质的飞跃。除圆满完成音美课程外,坚持早操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学生作风,学生纪律,老师都从早操抓起,邵淑丽老师、王海莲老师以身作则,每天早起准时到学生寝室门口组织学生跑操,个别同学洗脸、照镜缓慢,邵老师就说照什么照,不照就可漂亮,卲老师这种既幽默又严肃的作风使晨操的步伐格外整齐,我们每天都一如既往地走出校门,迎着朝阳,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一直往东踏进田野的小路上,口号声、脚步声更加坚定了我们人生的自信!

  春天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园:校园南方有个半截低矮的院墙,从校园往南一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紧靠院墙外侧是几棵茂盛的桃树,每年的三月在那几棵桃花盛开的地方,映衬着绿油油的麦田,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插图/17绘画叶雯娟

  夏天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园:教学楼前方是一片空空荡荡的场地,酷热的夏季,同学们每天晚上都带着蒲席,拿着床单在校园空地上休息。刚躺下的那一刻地表格外的热,等到后半夜凉风吹来,热气慢慢地散去,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睡的那么的香,睡的那么的甜。由于习惯了这种环境,暑天过去了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寝室。

插图/17绘画叶雯娟

  秋天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园:校园里树木不多,但秋髙气爽,蓝天白云,空旷宜人。抬头望去不时见到一排排的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在秋天的校园里,五颜六色的同学们下课后蹦蹦跳跳,嬉戏玩耍,舞出了天与人的自然和谐,更舞出了秋天的情趣。

插图/17绘画管潇潇

  冬天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园:大雪飞舞时,三三两两的男女同学穿梳在校园里,更引人注目的是女同学的穿着格外鲜艳,有身着蓝底白花的外罩布衫,有身着黄底粉红花的外罩布衫,各式各样,形形色色,花红柳绿,在飞雪中行走,成为一个个靓丽的风景线。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的校园。

  1976年麦假,学校为了落实毛主席“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精神。工农兵学员必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我们班全体师生参加了去郸城县巴集公社巴集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服务三夏的活动。去时学校租了一辆公交车,由邵淑丽老师带队,在车上同学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巴集村。到了以后,受到了巴集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及时安排了食宿,住在巴集学校,吃住农民家里,每位同学都被分配到各个生产队。在巴集村的半月时间里,我们深入农村第一线,帮助群众收打小麦,帮助群众施肥。脸晒黑了,心练红了,经住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粮食来的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广大群众身上学到了很多朴实,善良,忠诚,憨厚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耐劳精神。麦收过后,我们又与巴集群众举行了联欢晚会。晚会上巴集村文艺宣传队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生都能唱出动人的歌声。这次联合使我们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在校园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返校时巴集村领导班子和群众代表与我们周师全体师生又召开了座谈会,总结了经验,交流了思想。这次去巴集服务三夏,真正达到了我们深入农村第一线,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目的。 

  1976年7月,唐山发生了历史以来最大级别的地震。所以当时谈震色变,唐山地震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地震应急预防领导组。学校也不例外,实施了各式各样的防震措施,在校园内搭建了多个简易防震棚,曾经一段时间部分同学都在地震棚里度过,时间持续了几个月,最后防震形势略有舒缓,同学们都搬回到寝室休息,部分同学由于长期受地震恐吓的影响,患有做梦夜游症,夜半熟睡时突然大喊:“地震了,地震了”!同学们听到喊声,不管三七二十一,顶着被子就往外跑,站了一会,发现没有问题,才反应过来,是个别同学梦游造成的。由于下楼跑的过急加之没灯,有扭住腰的,有伤着脚的,各种情况五花八门。几个月来这种夜跑地震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回想起来夜跑地震的一幕既幼稚又可笑。

  1976年12月,学校安排我回本县到基层学校实习,我回到本县教育局写了实习介绍信。让我和本班同学许长富一起分配到谭庄公社大曹学校实习。大曹学校侯校长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及时做了安排。在实习期间与老师们同吃同住,坚持按时上下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工作競競业业,勤勤恳恳,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除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外,我们还主动每天把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把黑板报写的规规矩矩,还用白灰把校园所有的树木涂刷一遍,在校园的墙上写上美术字,又给每个班级义务布置了学习园地。我们在大曹学校实习的两个月时间里,干的有声有色,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我们的实习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实习开启了我们人生道路的第一步,为我们毕业后踏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校初建伊始,在那简陋的条件下,艰难的岁月里,各位老师,为了培养艺术人才,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甘当人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艺术教师,比如1976级艺术科学生、著名画家、曾任周口市美协主席的温立宪,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中国书协理事张继等诸多学生都曾是周口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二年时间虽短,但学会了视唱,学会了弹琴,学会了乐理等基础知识,也学会了静动素描写生,色彩运用的基础画法。我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大胆地走出校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周口地区中心医院书写了墙体美术字和各科室医疗门牌、为周口地区皮革厂书写了室内墙体标语、为周口地区电影公司书写了会议标语和绘制了墙体宣传画、为周口地区军分区独立营书写了院内墙体美术字,还规范布置了会议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受到了众多单位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老师的精心栽培和正确引领的结果。

  我爱我的母校,我更爱教育我、培养我的老师,在这里向梁传理老师、邵淑丽老师、赵云海老师、王海莲老师、许东方老师等诸位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并向所有参加周口师范学院建设的,在培育英才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们、老师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周口师范学院越来越好!前程似锦!明天更加美好!

  赵世贵,男,现年67岁,中共党员,商水县黄寨镇杨营行政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周口市第四届、第五届文学艺术奖获得者。现任商水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策划/周效章  责编/杨文森、刘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