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关注】聚焦“三有三力” 推动“三全育人”提质增效

发布者:武暾发布时间:2023-11-27浏览次数:512

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持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学生工作会议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

有力合作,激发全员育人动力,唱响三全育人“大合唱”。一是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抓好六大工程”工作思路,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书记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和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认真落实党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制度等。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凝聚育人共识。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推进会、研讨会等一系列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引育工作,坚持校外招聘与校内遴选相结合的形式,持续加大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配备力度。目前,全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数量师生比均达到规定要求。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上一堂课”活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重进行理论讲解,引导学生理性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辅导员着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身边鲜活案例,深化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育人形式,不仅加深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同时也激发了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报道。三是压实全员育人责任。制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措施台账,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岗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工作规范。出台《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意见》,学校领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制度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状况调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思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效。

校领导听思政课

赴杜岗会师纪念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

有效衔接,增强全程育人合力,下活三全育人“一盘棋”。一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学校党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制定《周口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办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各环节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益赋能。坚持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凝练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用传统文化培根持续10余年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把周口地域文化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面向大一新生开展周口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周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革命文化铸魂充分利用周口本地红色资源,打造了吉鸿昌纪念馆、杜岗会师纪念馆、浴血水东旧址、中共岗张村支部旧址、周口烈士陵园等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红色文艺演出、红色足迹寻访等形式,传承光荣历史,传播红色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形成了一批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用校史文化启智注重发挥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不断拓展文化育人视野,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提升文化育人深度,使校史文化传承贴近校园、走进师生。三是积极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成立知新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的原则生活在同一书院,通过分层次引领和个性化指导,提供更专业细致、更贴近学生内心、更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管理服务,初步形成了育人和育才“两育并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教融合”、专业学院和住宿书院“两院协同”的育人格局。2022年12月,知新书院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示范书院”。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高雅艺术进校园”河南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有机联动,优化全方位育人效力,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一是统筹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线上”主要通过做好建网、用网、管网“三篇”文章,培育网络思政“轻骑兵”队伍、构建网络矩阵平台、打造网络文化精品等,不断丰富网络思政产品供给,主动占领网络育人阵地。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省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3项,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网络教育名师。“线下”主要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落实好“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二是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学生“学得好”为目标旨向,将“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持续打造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文化节等一大批“第二课堂”活动品牌,促进育人资源有序配置、高效整合、全面融通,搭建多层次、立体化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实践历练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三是统筹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出台《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坚持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加强文化场馆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闵惠芬艺术中心、校史馆、综合体育馆、大学科技园等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文化活动设施。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载体,大力加强以名人、名言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景观和校园微景观建设,让每条道路会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能育人。另一方面围绕“共产党人、读书人、教育人、周师人”四个层次,梳理出教职工价值观塑造的四个目标维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谱系。围绕重大事件、重要节点找准选题、选好故事、打造精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浓厚人文底蕴与红色基因特质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汇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磅礴力量

编审/武暾 签审/周效章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