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园竞晒

【特别策划②】躬耕教坛铸师魂 潜心育人传师道——记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

发布者:武暾发布时间:2023-12-12浏览次数:1650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躬耕教坛铸师魂,潜心育人传师道,立德修身,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情怀,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于2023年7月成功入选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砥砺深耕坚守初心

黄大年曾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行大道方能致远。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坚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师艺,拓宽视野,创新方法,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奋斗在教育一线,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打造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走好教育之道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围绕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凝练出‘读、写、诵、演、讲’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着力打造以读书工程、文集工程、经典诵读、话剧公演、课堂大赛为核心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特色品牌,探索出了基于师范专业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团队负责人、文学院院长丁恩全教授介绍说。202212月,《中国教育报》对这一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旨向,积极开展“情景互动式”教学,形成了“1个目标、3个融入、6个引导——136教育模式”。即树立理想奋斗目标,把情感教育、校园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在专业知识、职业生涯、文明养成、兴趣心理、党团文化、实践创新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实地参观红旗渠才更加深刻感受到红旗渠工程的伟大、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挺膺担当、团结奋斗,把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参加2023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宇彤同学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团队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史宣讲、乡村振兴调查、爱心支教、敬老爱老、非遗传承等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此外,团队还坚持定期开展主题党课,带领学生创编红色话剧、观看红色展览和演出,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把爱国主义种子深埋在学生心中。

“团队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抓学习悟思想,抓业务强本领,扎实做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文学院党委书记潘伟说。

用心呵护每朵花开

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优秀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在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言传”和“身教”。

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团队成员焦华丽、常志伟、朱婷婷等老师主讲的课程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焦华丽、常志伟、李琦、刘成勇老师还积极参加省、校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奖。他们把教学技能用到课堂,传给学生,文学院学子连续20年在全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老师,对于《牛言•蜚语》和王盒盒的故事,我还有很多想法没说呢!”“我觉得用这种方式讲解,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老师,这两本书我有些不同的理解,你能听听我说的吗?”像这样的教学研讨会,李瑞华老师平均每两周都会带领学生们开展一次。她主持开展的读书会入选河南省第六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一千零一夜学堂——儿童阅读引领者》入围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不好意思,是学生打来的,他正参加学校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队成员胡进才老师对采访中途接电话表达了歉意。他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工作认真,经验丰富。每次带队参加完比赛,胡老师都是全场最高兴的那个。“从学院初赛、复赛,再到校赛、省赛,看着学生们慢慢提升,学有所成,取得好成绩,最终找到适合他们的好工作,我老胡熬再多的夜也值了。”

李琦老师的电话本上存有多少学生的手机号,微信上添加了多少学生好友,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即使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也经常与她保持联系。“学生在校时,要言传身教,毕业后就主要靠言传了,无论学生在哪里,在哪个岗位上,老师都要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就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父母以孩子的进步为荣,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荣。”谈起这些年学生取得的成绩,李老师感到十分欣慰。

文学院学生在国家级专业赛事和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的比例近八成,涌现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薛峰等知名校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其中100余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学生考取招教、特岗教师,50余名学生考取公务员……一串串惊喜的数字,一项项骄人的成绩,是对师者最好的回报。

以文化人,贵在坚持。团队连续13年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周口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我们围绕红色文化、易卦文化、老子文化等主题,累计开展了近百场讲座,通过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张伯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任动教授说。

“要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学习领悟,用心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聆听了2023年周口地域文化系列讲座后,文学院新生方琼表示。

教育是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待学生,团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新鲜感和热情,三尺讲台挥汗雨,一片丹心育新苗。之所以如此,无非就是他们彻彻底底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去教育,去培养,用心呵护每朵花开,让一个个教育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奉献擦亮师者本色

“国家的需求,我们要玩命干!”“走多远算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 !”在学习黄大年精神研讨会上,黄大年的豪言壮语引起了团队成员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认真学习领悟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为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业,让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团队建立了联系学生机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很感谢孟令花老师在学业规划、日常学习生活、考研辅导等方面给我的帮助,正是她的辛勤付出才让我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已考取南通大学研究生的宋哲同学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是团队的共识。一直以来,团队中教授、副教授的平均课时量远超学院平均水平。

文学院副院长杨蕾说:“干一行,爱一行。团队中的老师都能扎根讲台,潜心研究、教书育人,他们都把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在学校工作近40年的米学军、万中亚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亲切地称为“米老头”“万老头”。

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荣誉面前互相谦让,工作来了你争我抢。2022年,文学院在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本专业过程中,仅仅是申报书就反复打磨了二十多遍,大家对此都毫无怨言。

“晚上的时候回去比较晚,有时候教学楼都已经上锁了,经常把楼里的保安叫起来给我们开门,让我们挺不好意思的刘坤老师说“一来二去和保安熟悉了,每次喊他开门,他都会很关心的和我们打招呼。”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2023年顺利实现一本招生。

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师在讲台上的魅力在于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提升学术素养。团队深谙以科研促教学的道理,通过学术意识导入课堂、学术成果引入课堂、学术前沿融入课堂,不断帮助同学们养成科研兴趣、树立科研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自己得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团队成员有一个共识,老师如果做不好科研,那大概率是站不稳讲台的。”文学院副院长谭泽宁说。“近年来,学院聚焦内涵发展,在经费、管理、场所、设施等各方面大力支持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

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并建成“中国古典文献学多功用资料平台”及“汉语言综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项;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项目17项……一项项亮眼的成果为“以研促教”奠定了扎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起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用深厚知识培养人,用仁爱之心感染人,用高尚品格塑造人,扎实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学校早日建成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积极贡献智慧力量。”展望未来,团队带头人丁恩全教授激情满怀。

(编审/武暾 签审/潘伟 审核/周效章)